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名师风采

【师者】“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彭铭刚教书育人的三大“秘诀”
来源: 作者: 编辑:林佳昕 审核: 发布日期:2019/12/18

 

 

彭铭刚,哲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政府管理系副主任、青年博士学术联谊会理事长,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方治理评论》副主编。

“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关注点。”在课堂上,他是认真严肃的老师;在生活中,他是平易近人的朋友。彭铭刚用自己的学识,在为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 

 

教学“秘诀”: 倾听学生心声,获知学生需求

互动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要素,正如彭铭刚所说:“我在课堂上比较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他常进行大班教学,这也令他与学生的互动有些困难,但他并没因此放弃。除了最常规的提问外,彭铭刚会抽出一段时间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指导。

彭铭刚与学生之间能够自然地互动,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刚参加工作时,他对此也是不知所措。当教学督导对其课堂做出评价时,他开始不断反思。与此同时,同事之间也互相分享教学模式,促使彭铭刚慢慢摸索出与学生互动的秘诀。“我们学院的环境不错,可以让年轻的教师较快地成长起来。”在教学督导及同事的帮助下,他掌握了教学的“秘诀”。

每个人对于优秀教师应有品质的理解都不同,彭铭刚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学生的关注点。”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思考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对学生本身是否有帮助。他主要通过雨课堂、学习交流会等方式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获知学生真正的需求后不断改进自己上课的方式。正是因为彭铭刚始终坚持着自己对好老师品质的理解,他在这条道路上也不断发光发热。

对于彭铭刚而言,除了挖掘学生的关注点外,如何维持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是上课时的另一大难题。“我所教授的课程大多比较抽象,书上有一部分例子也不够生动,这时我只能引用课外的例子。”在“逻辑学”这门课程中,他不仅着眼于身边的小事,分析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还从社会生活入手,对新闻事件中的话语进行逻辑梳理。此外,学术性文章在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我会拿出一篇GRE批驳类文章对其逻辑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法,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彭铭刚的课堂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学生的喜爱。

 

育人“心得”:带领学生“走出去”,观察和服务社会

彭铭刚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对他而言这是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认可,也激励着他更加踏实工作、勤勉育人。

与学生平时的相处中,彭铭刚扮演着教师和朋友两种角色。“我和他们的年纪相差不大,所以我不介意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接触。”但学生和他见面有一个小小的“规矩”——需要提前几天预约谈话时间,并提前将材料发至他的邮箱。“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明白自己想和老师谈话的内容,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锻炼。” 彭铭刚颇有心得地介绍了他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在五年的从教经历中,彭铭刚最有感触的便是担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时候。“那期间最深刻的是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写论文时遇到的磨难和曲折。不论结果如何,看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就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他还曾经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从设计到构思再到反馈,一共只花了三天时间。”这几天的时间里,他几乎每晚都在办公室指导学生直至凌晨,虽然那次比赛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但这过程却令他怀念无比。

“大学教育应该让大学生走出去。”彭铭刚对大学教育同样有自己的理解。“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出校园去观察社会,还包括服务社会。“学生不可能在教科书里服务社会,而且教材本身存在滞后性。”针对这种情况,他往往牺牲自己暑假大部分休息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暑期调研活动,让学生运用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状况进行对比,进而拓展理论的适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学生在利用理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成功“宝典”:用适当的方法去研究事物

和绝大多数博士生一样,彭铭刚就读博士时也受到了论文指导老师在知识上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鼓舞。这种帮助虽不是实质性的,却是无形中的一股正能量。“帮助学生,不一定要告诉对方‘你一定行’,而是要让对方知道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正是这种精神安慰促使他在艰难的日子里坚持了下来,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这句话是彭铭刚在读博期间默默记下的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不是每个方法都可以历久弥新,相反方法是不断更替的。”而对于学习方法论的学生来说,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去研究事物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也变得尤为重要。

“读”和“行”在彭铭刚的生活中是同步进行的,在旅途中带上一本书在他眼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看书或看电影并不是刻意的。”也许是在旅游前恰巧看过某部电影,又可能是旅游完刚好买了某本书,相较于刻意而为之,这种偶然的邂逅才是彭铭刚所追求的。作为一名老师,彭铭刚阅读的书籍不少,旅行使他身体远行,阅读则令他的精神世界愈加丰富。

身为一名教师,他不断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答困惑;而作为一位朋友,他与学生交流谈心,成为学生的“知心大哥”。正是这样一个人,内外兼修、亦师亦友、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陈冬霞 杨亚晨 罗乐莹)

 


上一条:【师者】袁杨:用爱对待每位学生 用心讲好每门课程
下一条:【师者】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杨远平:为人师表应深入学生的灵魂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