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大 · 正文

媒体广大

【广州日报】要让中国成为最抗震国家
本报专访《建筑隔震设计规范》起草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林霞虹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8/05/11
媒体名称

    如何减轻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周福霖为此奋斗了大半辈子。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接受记者专访。

 

  他说,相比震前预报和震后救灾,工程防震减灾是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今年上半年,周福霖团队起草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即将出台,届时,建筑的安全性将提高2至4倍。他希望,通过推广应用隔震技术,使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广大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信条

  宁可备而无震  不可震而不备

 

  走进广州市广园中路248号的大门,右手边有一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楼,踏进小楼,里面别有洞天,各式各样巨大的建筑模型矗立其中,告诉人们这栋楼并不普通。

 

  如果没有外出,79岁的周福霖每天都会从这里拾级而上去办公室。楼梯间的墙上,挂着白底红字的标语——“宁可备而无震、不可震而不备”——这句话,是周福霖孜孜以求研究隔震技术时秉持的信念。

 

  这个信念来自4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时,在机械工业部工作的周福霖被派往灾区。震后的惨状让年轻的周福霖深感震撼和愧疚。“灾民问我,能不能住上地震时不倒的房屋?我当时很年轻,说:‘我们一定会在这个方向尽最大的努力。’”

 

  周福霖立下宏愿,要为中国人建设地震中的“安全岛”。他辛勤工作,刻苦钻研,终于研发出一种叠层橡胶隔震技术,在房屋和地面之间添加上橡胶和钢板叠加的支座,大大减轻了地震中建筑的晃动幅度,被誉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周福霖说,如今他们的隔震技术已经实现了和国际先进国家“并跑”。近年来,周福霖的隔震技术广泛应用到了重要的工程上,广州塔、港珠澳大桥、昆明长水新机场等均有周福霖团队提供的技术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使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绝对数量达到了7000栋,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隔震建筑的比例还太低。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周福霖希望能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改变人们观念,最终撬动政策改变。

 

  今年初,由住建部牵头,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领衔起草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周福霖说,这份国家标准,预计今年上半年将要出台。届时,建筑的安全性将提高24倍。

 

  周福霖期望,他们的隔震技术能实现世界“领跑”,中国也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

 

  目标:9级地震时房屋不倒不坏

 

  记者:您希望中国成为最安全的国家,现在你们的隔震技术在实验中可以抗击多强的地震?

 

  周福霖:我们希望我们建造的房子能抗击9级地震,也就是发生9级地震时房屋不倒、不坏。我们做的隔震房屋通过考验来看,可以抗击9级地震。

 

  记者:如何推广这样的技术?

 

  周福霖:要推广有好几种条件:第一政府要大力倡导、推广;第二,设计院要掌握技术方法;第三,要有高质量产品的支持。

 

  芦山地震后,政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住建部、国家地震局都发了文,倡导要推广这种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大的设计院掌握,一般地方的设计院还不掌握。现在我们正在编《建筑隔震设计规范》,今年上半年就要出台。这是由住建部标准司牵头的,是国家标准。有了它,推广起来就有技术支撑了。

 

  另外,老百姓的观念也要改变。一些人会问:“你在建筑下面做一个柔软层到底可靠不可靠?”经过地震考验后,大家慢慢发现了它的可靠性。房地产商也有一个接受过程。现在,有很多比较聪明或有社会责任感的房地产商来找我们。比如山东有个房地产商,要建一栋31层的高级住宅。使用这个技术后,每平方米多花168元。他还在我们这里买了模型,一个隔震,一个不隔震,两个在地震环境下晃动差6~8倍。他把模型给老百姓看,推广他的抗震房。结果他卖房子的时候,每平方米多卖了600元。其实对老百姓来说,要保命,保子孙后代安全,600元算什么?

 

  应用:为工匠备防震手册 让农民住防震房

 

  记者:汶川地震经过了大规模的重建,您的技术应用在哪些地方?是强制性的吗?

 

  周福霖:主要是在学校和医院。当时还没有强制,汶川地震后,经过我们做工作,一些学校和医院用了隔震技术。汶川第二小学就用了隔震技术。后来芦山地震,这所小学的老师跟学生说,发生地震时,你们不要往外跑,屋里比屋外还安全。我到现场考察,看了仪器记录,汶川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一个不隔震一个隔震,地震时晃动程度差6倍。日本的这个数据是差6~8倍,美国差6~10倍。

 

  记者:像在日本等国家,隔震技术应用得广泛吗?

 

  周福霖:日本比较广泛。像日本3·11地震,我有一个朋友地震时正在看牙齿,那栋牙科大楼是隔震的,牙齿照补,不受影响。

 

  记者:他们是有强制性的吗?

 

  周福霖:日本有些房屋要经过审查,60米以上的房屋,要求采用隔震减震的技术,不然委员会不批准。

 

  在我们国家,云南是第一个强制要求采用隔震技术的省份。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学校、医院、核电站、重要桥梁(如港珠澳大桥)、机场(如昆明新机场候机楼、北京第二国际机场)等采用了隔震技术。

 

  我们也开发了一种适合农村用的简易隔震技术,每平方米只花50元。这项技术我们正在海南、云南推广,我们给工匠一本手册,他就可以建了。我们就是想让广大农民也能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

 

  记者: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技术,有没有可能像云南一样,国家也出台规定要求使用隔震技术呢?

 

  周福霖:硬性规定需要创造条件。像我刚才讲的设计规范、施工规程、技术培训以及宣传,只有有了充分条件后才敢要求政府强制。这跟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有关。现在我们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所以,现在我们正在为未来做强制规定创造条件。

 

  理念“进化”

  从保证不倒允许损坏 到房屋功能“双保护”

 

  记者: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先进。那我们和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体现在哪里?

 

  周福霖:差距在于,对地震危险性的预防,我们国家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这有历史原因。三四十年前,我们还处于求生存的年代。生存问题解决了才求安全;安全问题解决了,再要求幸福。

 

  第一,我们的设防标准太低。虽然我们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好多观念,设计的标准和方法,对于危险问题的看法,还停留在求生存年代。

 

  第二,我们目前的设计规范还容许房屋在地震中损坏。这种设计体系是六七十年前的标准。容许损坏可以节省很多造价,人不要死就行了,你可以跑出来。但这种“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

 

  第三,房屋倒不倒的想法也是不科学的。比如医院,虽然房屋不倒,但是房屋里面的东西都摔下来,怎么行?

 

  所以现在的设计理念应该要从“单保护”过渡到“双保护”,不单要保护房屋,还要保护里面的设备仪器;不单要保护房屋不受损,还要保护房屋的功能不损伤。因为功能损伤,整个城市会形成次生灾害。

 

防灾减灾

工程防震减灾 最现实最可行

 

  记者:民间对您的技术认识还不够,您有什么办法?

 

  周福霖:这不能怪老百姓,怪我们工作还做得不到家——我们也尽量在做。如果告诉老百姓这种房屋能够保护他和全家人、子孙后代,老百姓会愿意用的。

 

  记者: 5·12也是防灾减灾日,有备无患,契合其本意。

 

  周福霖:对,要防灾减灾啊!减轻地震损害有3条途径:第一,地震预报,此路还没通;第二,抢救,这是地震之后的;第三是工程防震减灾,这是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要做到不管遇到什么地震,老百姓都可以住在家里,医院、学校都可以正常运转,整个城市的运转都不受影响。

 

  记者:明年您就八十大寿了,做了几十年地震研究,您怎么评价自己的研究?

 

  周福霖:我念大学时还没有抗震这门课,但三四十年后,我们已经能跟人家并跑。我们国家隔震的房屋大概7000栋,日本是6000栋,绝对数字中国排名第一,但比例还太低。

 

现在我只是跟大家一起跨出第一步。我跟团队讲,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中国在这个领域从跟人家“并跑”走向“领跑”,为国家和老百姓作出贡献。不管外面刮什么风,一辈子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有意义了。

 

来源:《广州日报》2018年05月11日 A3版

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8-05/11/content_5_1.htm

 


上一条:【广州日报】“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召开 在大学里读《大学》
下一条:【金羊网】全国首个省级以蓝皮书研创为主题的社会团体在穗成立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