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广州日报名记讲坛在我校举行 副总编传授新闻采写经
来源: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0/10/18

本网讯 10月15日下午,在第二届广州日报U-news办报大赛启动仪式之后,随即举行广州日报名记大讲坛。广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黄卓坚,广州日报社总编辑助理、品牌策略运营中心主任周志伟,教育线记者徐静、黄茜等出席讲坛,为广大师生上了三节内容丰富,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新闻专业课。参加大讲坛的不仅有我校的同学,还有来自广州各大高校的学生。

黄卓坚:新闻采访就是找故事的能力

“作为一名记者,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从细节中找故事。新闻采访就是找故事的能力。”黄卓坚如此说。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她也身体力行,也是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来阐述。

“广州日报就是非常注重写好故事的例子。比如,我们的招聘考题中就曾经有《我的春节故事》,要求是有故事、有主题、有细节。结果,真正能够写好的人没几个。”“缺少细节的故事是立不起来的。”黄卓坚说,广州日报编辑部每天开编前会都会说“今天的故事在哪里?”因为他们理解中的新闻就是故事,新闻要写得像故事才会吸引人。

黄卓坚认为要写好故事,要同时兼顾写事、写人、写情、写神(细节)四个方面。她讲述了广州日报在报道智利矿工营救的新闻故事的例子。该系列报道从出事到最后一个矿工获救,整个过程的报道都兼顾着四个方面。她说,人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会生发出很多平常不易流露的感情,比如有的矿工从来没有跟妻子举行过正式婚礼,被困时就给妻子写信说,上来之后要马上结婚,这就是故事,有神有情。矿工们都争着最后上井,这也是有神有情的故事。“这些就需要记者去找、去发现。这就是找故事的能力,是需要‘练’的。”

黄卓坚除了给同学们讲述了再新闻中如何找故事、写好故事之外,还讲述了应该如何做好案头功夫以及在采访中如何接近采访对象、获得新闻线索等,她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来解释每一个观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周志伟:“无冕之王”只是人前的风光

“选择了新闻,就选择了艰辛。新闻是台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停下来,除非你死了。”周志伟首先就抛出这个观点。他从时间、采访、收入、素质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个看法。一席话也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了记者这个行业。

“当记者是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的。”周志伟说。他认为一个记者的生活节奏只能被调为一年52周,永远都只能问自己今天是星期几。从星期一到星期七都是记者的工作日。特别是进入了网络时代,报网融合之后,记者不仅要向传统媒体供稿,还要在网络上上传稿件,那么记者的生活节奏就从只有星期一到星期七的概念被进一步推进到永远都只有24小时的概念。新闻一到达,记者就要全力去追踪它。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是在会议室、在酒店里的,有的是在灾区、有的是在落后山区,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记者,都必须深入现场才能写出、拍出好的新闻作品。记者的苦不仅是随时处于压力中、要到恶劣的环境中去,而且要不仅做本地的记者,还要做全球的记者,全球范围内,那里有重大事实发生,新闻的前线就在那里。

周志伟曾经做过一个中外记者收入系数分析。他把记者收入除以普通人收入,得到的数据用以衡量记者与普通人之间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别。他说,美国的系数大概是1.02,英国为1.03,法国是1.08,俄国是1.3,而中国相对比较高,大概是2~3。但是这个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越来越低的。“从收入水平来讲,记者跟普通职业没什么去别。记者只是一个的职业,不要把记者看得太过神圣。”周志伟说。

“当记者,就要当优秀的记者。”周志伟又向同学们讲解了作为一名优秀记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当一名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正直诚实、身体健康、思维活跃、知识广博等。“‘无冕之王’只是人前的风光,人后的无限艰辛。”

徐静、黄茜:大学生要有的就是创意

徐静、黄茜是《广州日报.U-news》办报大赛负责统筹的两名广州日报社记者。经过一届的比赛,他们跟大学生们接触,也跟大学生记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合作过程中,他们认识了很多大学生朋友,“细心姐”、“深度哥”、“快刀手”“及时雨”等以优秀的表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上一届板报大赛,两位记者认为,我们大学生要有的就是创意,虽然现在做得不错,但是还是需要继续挖掘。

徐静说:“创意就是要让我们看到的时候能够一边骂着粗口,一边拍手说:‘真好!’的东西。”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吴静玲 实习学生记者 何竹茵 欧漫清 助理编辑:肖桂来)


上一条:我校亚运场馆成功参与全市首次演练 获国际剑联中方官员肯定(图文)
下一条:第二届U-news办报大赛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图文)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