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四有”教师系列专访】“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李辉:三尺讲台十年如一日 春风化雨桃李芳天下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徐忆珺 杜泳斌 编辑: 审核: 发布日期:2015/12/02

何谓师德?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体现的就是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所以,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在今年的教师节里,李辉成为我校唯一一位荣获"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的教师。为人师者,德之为先,才能站得起、站得正、站得高、站得远。李辉老师正是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教学生涯中的行为典范,才能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形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良好效果。

走下舞台,走上讲台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传媒业百废待兴,李辉怀着一腔热血步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大门,从此踏上传媒之路。1983年,李辉大学毕业,走进湖南卫视,并且在那里指导过李湘、汪涵等优秀人士。“我做过一年的新闻主播、四年的摄影记者、二十多年的导演”,李辉如是说。然而就在他驰骋传媒界,斩获二十余项国家级大奖时,他选择走下灯光耀眼的舞台,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长年累月带着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摄制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在外面风风雨雨十几年,身体开始吃不消了”,李辉笑着说道。

2005年,李辉进入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2009年被聘为教授。李辉说:“将自己大量一线实践的经验与学生交流,并把自己多年来拍电视剧、纪录片的感觉分享给我的学生们,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与学生交流自己在媒体一线工作的经验,在课堂上他还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李辉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上的某些概念存在滞后性,而课堂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合时代。他会根据课堂的内容,听课的对象,上课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讨式、合作研究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是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才华,更多的是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惑,课堂气氛活跃,活而不乱。“光是背词条并没有什么用处,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去的概念要接地气,要和现在的东西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在课堂上,除了专业教学,李辉还很注重课堂纪律——学生上课不许迟到。而李辉自己也一直秉持严于律己的态度,坚持授课绝不迟到。在他看来,媒体工作者迟到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陋习,是关乎职业素养的问题。除此之外,李老师的课堂从不点名,全凭学生自觉。即使如此,他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无故缺课、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现象。并且,课堂结束时,学生往往会对李辉的讲课致以热烈的掌声。

李辉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如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演员”演的好不好取决于“观众”的评价。“老师讲课好,学生能真实感受到你的语言、你的观点、支撑点、案例和你的数据,这样学生听课就会感到特别解渴。”不仅如此,在李辉看来,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还需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老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

“广播电视仍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处于浅层化的阶段,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所以我关注到的东西他们关注不到”,李辉说。所以在李辉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能够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的原因。

在课堂上,李辉是一位严格的老师;而在课堂外,他则是学生们口中的“辉爸”、“辉爷爷”。李辉认为,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之间是教学相长,在年轻人身上我也看到许多知识点,大家彼此了解、互相认知、互相欣赏,但要建立在彼此之间自律的前提下。”

肩负使命,寄语青年

从记者、主播、导演到教授,不同角色间的转变,正是李辉教授敢于挑战,充实自己人生经历的体现。在校期间,李辉凭借其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和生动的课堂教学,广受学生好评,并连续两年在全校教师评比中获得“本科教学评比”一等奖。

2015年,李辉成为全校唯一一位荣获“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的教师。李辉笑称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在我看来上好每一堂课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教师,李辉认为最应当做好的事就是上好每一堂课。而作为一个传媒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与远大的志向。“传媒的责任是引领,你应该告诉老百姓什么是好的、有力量的,什么是糟粕、什么是垃圾”。对于现在大量媚俗文化盛行的社会风气,李辉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悟,心中有智”,把握传媒的方向,给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谈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李辉说:“在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认知过程中,大学生要增加力量,主动接触社会,摔打自己,应该具有责任感,充满正能量。”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身在校园,胸怀天下。在物欲横飞的年代,他安于三尺讲台,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在事业追求中体现自我价值。

(供稿:学生记者 徐忆珺 杜泳斌 助理编辑:陈宏花)

注:本文刊登于2015年11月30日第317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学校开展2015年入伍学生跟踪教育
下一条:穗港研究生聚首广大 研讨教育质量保障

  COPYRIGHT©1999-2016,   GUANGZHOU  UNIVERSITY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粤ICP备 0500885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