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用眼睛看逢源

发布日期:2024-07-24

助力荔湾区加快打造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及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受荔湾区有关方面委托,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荔湾历史文化街区通览专项课题。目前,首期五个荔湾历史文化街区的通览已初步完成。课题组成员、人文学院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生陈楚敏团队在街区调研过程中,把师生一同发掘、体验到的传统民俗、街巷风貌、市民生活等极具西关风情的见闻,写下了《用眼睛看逢源》一文,近日获“广东高校创意写作邀请赛新星奖”。

广东高校创意写作邀请赛由广东省写作学会、珠江实业集团联合举办,大赛特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广东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创意写作大赛,为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朋友提供发声平台,表达自己视野中的广州,保持城市文化年轻态。赛事共评选出高校新星奖8名,提名奖8名。


“下一站,如意坊。”

“陈老师,我们到啦!”

近日,我们在大学城校区集合后,驱车来到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师生四人整理好手上的调研清单后,立即在文化公园站乘坐地铁6号线来到目的地龙津西路附近。由于家住禅城,现在广州工作,朋友们常戏称我是半个“广佛通”;而同行的三名大三学生,小玉来自佛山南海,小花来自侨乡江门,小言来自揭阳普宁,对羊城的古迹、非遗、民俗等主要还是“互联网”的阅历与记忆,但心里则有着一种地缘亲近的憧憬。

龙津西路西关大屋


“我们先坐下来吃碗云吞面吧!”

出地铁后沿路走到多宝路时,已是饭点了,街巷上的店铺几乎都是满座,有在等煲仔饭的、有排队“斩料”买叉烧的,还有很多面店,粥粉面饭,任君选择。我提议先挑个店铺尝尝西关的特色小吃竹升面,点了一碗“细蓉”,份量于我刚刚好。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聊起彼此家乡的面食,小言说还是喜欢家里的粿条粿汁,小花说过去也吃过类似这种硬度的面,一直不知道它叫“竹升面”,更不知道它真的是用“竹子”压出来的。而后路上还听到她们讨论究竟是这个“记”的汤底偏咸了,还是说这才算是老西关的“原汁原味”呢?后来小玉坚定地说,“就是这个味!……我以前吃过的竹升面也是这种味儿。”

“叮!”

此时手机又收到了橙色暴雨预警信号短信,得加快脚步了,清明过后广州的暴雨天气反反复复,让我们项目开展既要跟时间赛跑,也要时刻察言观色看天公的变化。终于来到了龙津西路,与旁边热闹的永庆坊不同,这里是另一番繁华,穿梭在狭长骑楼街上,一楼店面的小路有一半已划分为公共单车区域,停满了电动车和“小蓝”“小黄”,两边店铺商品有小士多、有快餐店、有木制品定制店,也有修手表的老店等,我让孩子们回忆一下《落雨大》这首童谣,很可惜她们童年时都没有学唱过这首歌,也不懂几句粤语,我说那“落雨大,水浸街”这句俗话总听过吧,歌中“浸”的就是这里的“逢源街”,据《西关逢源》记载,逢源街因清代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而兴,旧时这里五步一河汊,十步一池塘,取名“逢源”,广府人也多以水为财,正如旧谚“西关出门三步水——此街亲水、近水、临水”,寓意处处“逢源”,逢源街是老西关风情的一个地标与缩影。虽已不见“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系企绣花鞋”,但我们还能在保留下来的骑楼街群之间自如地穿梭行走,感受古建筑与新时代的磨合共生,来来回回时,找到了西关大宅门,一楼楼面都是商铺,可惜的是内部不对外开放,只好在楼下四处张望,后来又跑去了对面远望了它的门、窗、墙装饰,我们也成了路人的“看点”,也许大部分人都只是慕名来转转看看,少见有人会像“小侦探”一样钻研着骑楼的每个边边角角。

其后,我们两人一组分头走进了三连直街、逢源正街、逢源中约、逢源北街,出发前导师多次跟我们强调“要用眼睛去看”。坦白说,在前期的文献收集时我们还搞不清楚这些街巷究竟何南何北?只是大概知道,这里有传统老街、有西关大屋、有荔湾博物馆。我分工走进了西关大屋社区,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了,这次我和小言一条街一条巷地走,四目就像一个360°扫描仪去观察、思考,印证资料库中的“已有”与“未有”……

逢源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宜和乐苑,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连直街上的西关大屋都是民居,街巷规整干净,但大屋的里面呢?我们始终没有勇气去敲门,担心会是唐突的打扰。后来看到了一间明显是翻新过的西关大屋,趟栊门开了一半,有一位叔叔飞快从我们身边走过进去了,大门是掩着的,本有点灰心的师生两人顿时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心。我们在门口站了几分钟想去“窃听”里面的动静,隐约听到了些二胡琵琶声。我再认真看了一下周围,同时也把小花小玉叫了过来一起看看,这里对面是西关大屋社区居委会,大屋门口两旁挂着一副对联“昭君曾有怨未见塞外平湖秋月,双星已无恨喜照神州娱乐升平”,再认真细看,“宜和乐苑”四字是己丑年仲夏黎子流所书,想起前阵子老市长在振兴粤剧基金会上精彩发言视频,这难道是个“私伙局”基地?

“要不进去看一下?”

四人想法不谋而合,轻轻敲了门,还是只有音乐声无人应门,小言勇敢地推开了门,看到一面屏风,右手边坐在最靠近门边的叔叔首先看见了我们,庄重地向其表明了身份和想要进屋看看的请求,里头的其他叔叔阿姨都对我们表示热烈欢迎,有一位阿姨讲着粤语“欢迎欢迎,入嚟睇下啦,呢度经常好多大学生过嚟噶”(进来看看,这里经常很多大学生过来参观)热情地迎接我们,我也立马回应“打搅晒!打搅晒!”(打扰你们了)。这间大屋明显是改造过的,一楼有一个会客大厅、一个可密闭的训练室和小舞台,廊间天井有一座假山石景、水池里还养着几条锦鲤,旁边还有一个类似小会议间的休息室,当时有一名老师在练习中。返回厅堂内阿姨说这边训练室要关门了,你们可以在窗边看,三秒过后里面就响起了二胡、扬琴等民乐的声音了,刚才匆匆“飞过”的叔叔原来是赶着归“局”唱曲。小花请教客厅其中一位阿姨手里拿着的乐器是什么?阿姨回答说“这是琵琶”,大屋飘荡的曲韵是真正的“现场直播”,当时我想孩子们倒是都背过《琵琶行》,但都没真正见过琵琶,更别说听过琵琶的声音了。

在客厅里跟叔叔阿姨们交谈了好一会,迎接我们的阿姨说这里是粤剧发烧友“康哥”豪掷巨资买下的大屋,曾经的危房改造成了他们退休后的免费娱乐天地,也告诉了我们定期开放的时间,临走前还看到了楼梯间旁摆放有序的乐谱,上面有很多都是我们这一辈从未听过的乐曲,也写了好些密密麻麻的记号,看到房间内的奖杯、奖状、照片,我知道每一份荣誉都是对发烧友群们“唱好戏”的最好肯定,也是老西关人对民俗的一种坚守态度。孩子们说,有地可去、有人相伴,一同“咿咿呀呀”的雅致生活真的是太令人羡慕了!

“我不是‘半个广佛通’,我只是有张‘广佛通’。”

离开乐苑后,在天阴阴中继续走访,在西关大屋社区宣传栏也看到了“宜和乐苑”是社区两条研学路线的终点站,我想这还应是一条文化传承路线,政府层面要在保护中合理地为大众开放这些宝藏资源,年轻力量要接上力接下棒。今后,我再也不敢说我是半个“广佛通”了,顶多只是身上有张“广佛通”的广佛人,但广府这本大典的还要继续深读、深睹,读出深度,就如导师给我们嘱托的“要用眼睛看”,这次总算理解其深意了——用心去看,眼睛才能真的看到。


陈楚敏,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学工办副主任,讲师,博士在读。

(编辑:韩翰;审核:禤健聪,罗欢;来源:岭海文化艺术)

Copyright © 2024 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文化科技中心二楼

Copyright © 2021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行政东楼前座646、648  邮编:5100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