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下午,由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支持,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协办的“清末民国粤曲说唱文献中的方俗字词”公众讲座在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举行。讲座系荔湾研究院“岭南文化撷英”系列公众讲座第四讲,主讲人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禤健聪教授。讲座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陈楚敏老师主持,讲座吸引了部分市民和文史爱好者参加。
讲座从“解题:粤地、粤方言、粤曲说唱文献”“粤曲说唱文献的粤方言用字特色例说”以及“粤曲说唱文献的方俗语词及文化价值”三方面展开。关于岭南、广府等概念,禤健聪表示,岭南本指五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但当下使用“岭南”时,所指往往有窄化;广府民系又与地域上的岭南或广东不简单对应,一般指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以粤方言为母方言,有较鲜明文化、饮食、语言、风俗的族群。
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也是海外华人社区所使用的主要汉语方言之一。讲座引述专家的观点指出,粤方言以中原汉语为主源,也受到了古楚语、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宋代以后广州话朝着与中原汉语差异日益增大的道路变化,在宋元时代,广州话的面貌已与现代广州话相去不远。另据学者研究,清末以来人们心目中正宗的粤方言一度是广州的“西关音”,即当时聚居西关的商人阶层的语音。
粤曲说唱包括粤剧、粤曲,木鱼书、龙舟歌、南音、粤讴等等,相关文献有木刻本,铅印、铜印、石印、影印、刻印等形式。其中,《广州大典·曲类》收录了明末至1949年前后的文献共1589种。这类文献的用字字体既有较规整的楷体,也有据草书楷化的简体字。用字选择上,除去较为普遍存在同音借字外,也使用了不少俗字。有些俗字不见于目前所见各大型字典,或见但语焉不详,其中不乏构形精妙之作。内容题材上,除演义历史故事、改编才子佳人故事,也有不少反映历史现实的作品,以后者粤方言材料最为丰富。讲座列举了不少粤方言用字案例,解释了粤方言用字主要有训读、假借和新造(主要是形声、会意)。
讲座还举例说明了粤曲说唱文献里所见的一些方俗语词,如“乌忌白忌”“鸡苏”“打斧头”等,既有历史上曾经通行常用但当代已日渐消隐的语词,也有今天仍经常使用但语源不详的语词,通过文献用例的比勘、其他相关文献的印证,可以抽丝剥茧揭示出本来面貌。总体而言,粤曲说唱文献里的方俗语词体现了乡土、市井、俚俗、面向普罗大众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展现粤方言区的生活风俗和文化特色。
最后的现场观众互动环节,禤健聪教授一一回答了观众的热情提问,他提出,粤曲说唱文献方俗字词的探究,可将词典记录、文献用例以及口语遗存综合起来考量,希望在座的朋友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发掘粤曲说唱文献方俗字词的特点,了解其所承载的特有文化。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期讲座系研究院“岭南文化撷英”系列公众讲座第四讲。“岭南文化撷英”系列公众讲座以岭南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为主题,延伸至岭南文化相关探讨,兼及经典的、热点的学术和文化话题,整合广州大学优质学术资源,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主讲,面向市民开放。
(编辑:韩翰;审核:禤健聪,罗欢;来源:岭海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