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研究中心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新书书评||破解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 ​——评《协商参与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4-09-20     来源:《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     作者:钟泽林

破解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

——评《协商参与的逻辑》

韩志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框架下,协商民主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这种“参与”不仅是“选举参与”,更重要的是“协商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商民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的协商对话,可以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和缺乏作为等弊端。协商民主和群众路线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使参与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发展协商民主的关键是搭建协商参与的平台,扩大社会主体的有序参与,推动各方面的平等和理性协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中国通过怎样的协商参与机制实现有效的民主治理?这个问题对于理解中国之治的运行逻辑和独特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石桃教授等所著的《协商参与的逻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3 年12月出版,该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民主治理的过程中协商参与的主体特征、过程逻辑和发展模式,为破解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提供了启示。

一、从“ 主体-过程-模式” 三重维度对“协商参与逻辑”进行系统研究,对深化中国之治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主体是实践的关键,主体分析是实践问题分析的核心。在民主治理的框架内, 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民主政治当中来, 构成了民主治理体系的首要条件。该书从“权利”和“代表性”两个要素出发,提出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与增强参与的代表性是提升协商参与质量的关键。同时,选取在中国民主治理中实际影响比较大的协商参与主体“领导干部”和“专家参与”为对象进行系统分析。这种主体分析有效地将协商参与的主体前提和典型群体的分析结合了起来,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协商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

其次,在过程维度上,本书选取网络媒体兴起下的决策参与过程、社会组织参与决策过程、社区协商参与过程、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中央和地方协商互动作为分析对象,全面分析围绕决策而展开的各层面协商参与过程,充分呈现参与过程的细节。协商民主本质就是一种决策模式,对中国“开门式”决策模式运行来讲,协商参与是科学决策的保证,协商式输入是中国决策过程的重要特点。本书聚焦的协商参与和中国决策过程分析,大到如分税制改革重大决策中中央和地方协商参与,小到社区利益冲突治理中的协商参与,涵盖了协商决策过程协商参与分析的核心内容。

在理论上,本书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公众议程、网媒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分析框架,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协商的分析框架,公众参与社区利益协商的分析框架,以及重大决策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参与的分析框架等等,这些理论分析框架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关注和提出了协商参与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及其相互影响,对深化协商民主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再次,在模式维度上,本书认为中国的协商参与模式探索,既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也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还是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可拓展性。协商民主过程中有序参与正处在探索拓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模式”,值得我们继续推进研究和总结。

本书既对公民参与的认知模式发展进行了思想史分析,同时以基层协商参与模式为重点进行了考察。此外,基于比较视角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嵌入式”发展模式进行总体提炼,这些研究立足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不同情景和条件下协商参与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为分析中国协商参与模式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二、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资料运用上,充分发掘了中国民主治理中的“协商参与”的元素, 为理解中国之治的运行机制和独特优势提供启示

该书认为,西方自由民主理论和实践,主流方向是将“参与”限定在公民的选举参与, 这种选举参与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的“ 精英统治”。从西方主流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来看,除了选举这一形式化的“参与”,其他公民参与形式尤其是协商参与形式是不被重视的。中国民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价值显然与西方自由民主的发展不同,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秉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价值,除了选举参与外,中国共产党还强调必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协商民主正是实现拓展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协商民主通过各种众人“商量”形式,将“协商参与”嵌入到中国特色民主发展实践和制度中。

正因为如此,该书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协商参与要素既体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同时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是通过多元主体的交流和互动而表达出来的,包含了丰富的层次和领域,也展现出不同的特性。其中在国家层面,主要是对应人民政协协商、国家重大决策协商、中央和地方重大决策协商等;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对应社会组织决策协商参与、社区治理协商参与、基层协商参与等;在国家和社会互动层面,主要对应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以及社会组织协商互动等。这样的分类较好地把握了协商参与的实践,也有利于推进系统性的理论建构。

伴随着协商民主的蓬勃发展,协商民主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在研究资料的应用上,该书既重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历史资料的应用,更加强对当下中国协商参与丰富实践的案例资料的剖析;既重视协商参与推动民主治理优势和效能定性考察,也坚持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资料的分析。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该书立体式呈现了协商参与的过程及其互动,揭示了民主治理的独特机制和运行逻辑。

总体而言,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好,商量得越深入越好,其中的关键就是更多的参与,更高质量的参与,更有效能的参与。《协商参与的逻辑》一书紧扣参与的命题,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融合起来,既考察了中国民主治理运行中协商参与的规范性前提,又重点深入到中国民主治理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多维度的深入考察,探究协商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总体逻辑,为破解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提供了有益启示。

(原文刊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 © 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152 

Baidu
map